在古代吾代表什么意思(古文的我为什么用吾)
在古代文言文中,讲到“我”的时候,经常用的字是【吾】。那么【吾】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用【吾】呢?我们去看看带这个【吾】的字,比如【捂】字,意思是用手把什么东西遮住,盖住。梧桐的【梧】字,我们小学学过一篇关于描述树叶的课文,叫做《树之歌》,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象手掌。因为梧桐的树叶就像手掌一样大,而且大多有五个分叉。梧桐树之所以叫做梧桐树,是因为它的叶子像手掌一样可以把东西遮盖住,捂住。
【吾】字上面是一个“五”,本意很可能指的就是五个手指。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如何描述一个数字五,最简单快速的办法就是用一只手的五个手指来确定。即使是现代也很多人经常用五个手指来描述数字五。【吾】下面一个口字应该指的是手掌。我们再看【鼯】字,左边是一个【鼠】字,我们知道肯定是一种鼠类。是什么样子的鼠类呢?上面我们说【吾】有“遮盖,遮掩,捂住”等意思,说明这种鼠类可能也像手掌一样,张开来好像可以捂住东西一样。果然,我们去查【鼯鼠】的时候,鼯鼠就是张开的,有点像长了翅膀一样。好像可以捂住东西一样。我们可以来看看鼯鼠的图片(图1)。
所以,“支支吾吾”和语言的【语】字是什么意思呢?都是好像被手掌捂住一样说的话。对说的语言进行的遮掩。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讲过,【说】指的是言语从口脱出。段玉裁注,《大雅》毛传曰: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论,正义作荅。意思是直接说的就叫做言,正其义的答辩就叫做论。讨论的过程中说不通,说起来很为难,支支吾吾就叫做语。
但是【悟】和【晤】两个字被反用了。【悟】原意是心智被蒙住,被遮盖被捂住。比如被蒙昧无知遮盖,被迷惑蒙住,或者说被猪油等蒙了心。之所以说它是反用了,是指它现在的用法是指突破了蒙在它上面的东西。比如【悟得】,【悟出】,【大彻大悟】,【觉悟】。意思是自己原先是被捂住的,被蒙住的,是睡着的....现在突然觉醒,突破了那层盖住捂住自己的东西。【晤】也一样,原意是太阳被遮住了,但是用法却是相反的,指突破了挡住太阳的那层黑暗。比如两个领导人会晤,为什么会叫做会晤?因为会晤主要目的就是突破两者之前的隔阂,比如误会,前嫌,或者地理。以获得在各方面的突破。但是这造成了我们对另外一个字【寤】的理解困难。《诗经-关雎》里面有句话叫做“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这个【寤】到底是突破了捂着的状态还是没有突破?是睡着还是醒着?现代词典对【寤】的解释是“睡醒”。大部分书籍做的翻译是,求不到心爱之人,日思夜想/醒来睡着总想着。这样解释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否能够和我们前面说的【吾】是遮住的意思对应上呢?《说文》里解释为,寐觉而有言曰寤。从㝱省,吾声。从《说文》中,我们得知,就是睡着,但是还有觉知,还能够说话。就叫做寤。其实【寤】是什么呢?它是和【寐】是近义词,【寐】我知道有个词叫做假寐。比如狐狸或者猫,就经常假寐,就是眼睛眯着,但脑子里清醒着。【寤】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就是眼睛捂着,但是还是醒着的状态就叫做【寤】。
在《说文》中【㝱】字的解释是,寐而有覺也。这个字的意思也是睡觉,但是还有觉知。在《周礼》中讲到“以日月星辰占六㝱之吉凶,一曰正㝱,二曰㖾㝱,三曰思㝱,四曰寤㝱,五曰喜㝱,六曰懼㝱”。我们看四曰寤㝱,它是什么意思呢?。郑玄注,覺時所道之而夢也。
什么叫做"觉时所道梦也"。就是醒着的时候,在想一件事情,想着想着就进入了一种在梦里继续想的浅睡状态。以前我们做数学题的时候。想到很晚都想不出来。又到了睡觉的时间,然后睡觉还惦记着。结果第二天醒了结果就想出来的。有一些人会在梦里把题目解出来。这个就叫做寤㝱。实际上这个字也可以通假为【悟】,意思是在睡觉的时候悟出来的。而北宋的文字学家,徐铉也直接把这个【寤】作【悟】。说了这么多,意在表明【寤寐思服】的【寤】字实际上是一种闭着眼睛还是想事情或者思考问题的状态。并不是现在词典解释的“睡醒”这么简单的意思。那么现代对于《关雎》中寤寐思服的解释就是错误的。因为【寤寐】都没有睡醒或者说白天的意思,而是闭着眼睛想事情的意思。结合下一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说明《诗经》中的这个小伙子,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闭上了眼睛,但是睡不着,总想着那个窈窕淑女。左思右想,翻来覆去。
【啎】字百度百科里面认为,这个古同【牾】字,实际上不是啊。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字非常的像。写法都差不多。所以会经常误解为另外一个,带牛字旁的,指的是一种动物,《集韵》和《广韵》认为,【牾】是一种兽名。它确实应该是某种有遮盖遮掩捂住形态的动物。但是在兽类中很难找到有大片遮掩形态的兽类。除了之前说的【鼯】外,还有大象的耳朵。大象倒是属于兽类。但是【象】字不带牛字旁。所以这种动物还是比较难确定的。有机会大家可以看看有没有这样的动物。
而【午字旁】的这个【啎】呢,它很有可能就相当于【午】字,或者说是【午】字的来源。因为在《说文》中有写到,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也。很显然,这段话的意思在农历五月的时候,阳气已经达到了最旺盛了时候,这个时候阴气开始突破地面的遮掩或者说覆盖,从地下慢慢的冒出来了。它同样含有一个【捂】的意思,或者我们说的“遮住遮掩捂住”的意思,大地本来是把地底下的阴气覆盖住的。这个时候阴气已经突破的了大地这层捂住它的东西,开始慢慢上冒。这个时候就是我们说的“端午”。【端午】的意思是"阴气突破地面往上冒的开端"。所以【午】的意思其实就是【啎】。但其中的【吾】表示的才是“遮捂住”。【午】字并貌似并没有“遮住”的意思。在古文书籍里更多的解释为"阴和阳气的交叉"。【午】可能是【屰(后作逆)】的本字。也就相当于【忤逆】。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有“忤逆必然就有压制的它东西”,或者俗话说的“存在反抗的地方一定存在压制”。因为这个世界是相对的。但【午】字除了有【逆】的意思之外,似乎还继承了【捂/牾】的意思,比如带【午】的【仵wu】字,这个字什么意思呢,就是被遮盖的人。通常指的就是死人。【仵作】指的就是“做和死人(捂着的人)相关的工作的人”。但奇怪的是,【许】和【杵】似乎既没有“阴阳交叉”的意思也没有“捂”的意思。
我们知道古人称自己的时候喜欢用自谦词,比如在下,平僧,鄙人,小生等,都是一种把自己身份放低的谦词。那么既然【吾】有捂住的意思。那么【吾】指的可能就是,“自己这个蒙昧无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