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邓州市属于哪个市呢(邓州市地理概况及历史人文简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1 10:16:46    

邓州市位于南阳盆地南部,地处北纬32°22'~32°59',东经111°37'~112°20',东接新野、南阳二县,西连淅川县,北邻内乡、镇平二县,南界湖北省襄阳、老河口市。南北长69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2294.4平方公里,全县共有12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98.7%,回、蒙、藏、朝鲜等11个少数民族占1.3%。市区城位于全市中心,面积33平方公里,有4条南北大街,3条东西大街,辖6个街道居民委会,距南阳市60公里。198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成立邓州市。

"山少岗多平原广"为邓州地貌特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朱连山为全县最高点,海拔409.7米,东南部最低处海拔85米,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较大河流有湍河、刁河、赵河和严陵河,均从北部和西部入境,汇集于东南部注入白河。土壤多为潮土、老黄土和黑老土。

邓州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年降水量723.6毫米,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1935.9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29天。盛产小麦、玉米、绿豆、黄豆、红薯、棉花、烟叶、芝麻、花生等粮食和经济作物,是全国50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小麦、烟叶为两大优势,烟叶以"邓片"驰名中外。家畜、家禽10余类,40多个品种,其中南阳黄牛饲养比重占牲畜总数的95%,为河南省黄牛繁育基地之一。林木资源丰富,树种140多个,其中乔木90余种,灌木40余种。矿产主要有水泥灰岩、熔剂灰岩、电石灰岩(包括方解石、冰洲石、水晶石、重晶石、墨玉、大理石等)、高岭土、耐火土及煤、黄铁矿、镜铁矿等,多产于西部山区。其中杏山的石灰岩碳酸钙含量品位高达51%,储量多达121亿吨,是发展建材工业的理想基地。此外,境内还有半夏、麦冬等中药材70余种。

邓州建置较早,历史悠久。公元前21世纪,夏帝仲康封其子(一说为"支庶")于邓,始建邓国。公元前16世纪,邓为商朝诸侯国之一。周朝初期,邓为曼姓侯国。周鳌王四年(公元前678年)楚灭邓,邓为楚地。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 312年)归韩。韩襄王十一年(公元前301年)秦伐韩,取穰、邓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置穰县,属南阳郡。

汉承秦制,邓境内有穰、涅阳、山都、乐城、安众、朝阳、冠军等县。三国时期(220~265年)邓地归魏国。西晋时先后属义阳郡、新野郡辖。东晋建武元年至元熙二年(317~420年)先后归于前、后赵国、前燕国和前、后秦国。

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刘宋、北魏、北周、西魏辖。隋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治穰。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阳郡为邓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邓州为南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邓州。五代时,邓州依次隶属于梁、唐、晋、汉、周。

先后置宣化军、威胜军、武胜军。北宋初设武胜军。北宋乾德年间(963~968年)恢复邓州,统于京西南路。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归属金朝,属南京路。元朝时邓州先后属襄阳府、南阳府。

明清时,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民国2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3年改属汝阳道。民国16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22年划归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豫西南,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1948年元月,在湍河北部置邓北县,9月于西部置邓西县,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1949年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由南阳专署辖至今。1985年全县设6镇20乡,554个行政村,5893个村民小组。

邓州市"前列荆山,后峙熊耳,宛叶障其左,郧谷拱其右,据江汉之上游,处秦楚之扼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战国时期在此发生"邓巴之战";东汉建安元年至三年(196~198年)曹操与张绣激战于宛穰;东晋十六国时,前赵、前燕、前秦、后秦为争夺穰城干戈不息;北周宇文泰谋取江汉,命杨忠"都督三荆,镇于穰城",把邓州作为图取南方的军事重镇。

历代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军,如唐末黄巢义军朱温部,明末李自成的义军,清末捻军、太平军、白郎义军等都曾在邓州长期活动。民国17年(1928年),刘志丹领导的渭华起义部队许权中部路经邓县,遭到邓县民团和红枪会的堵截追击,许多战士献出生命。民国35年7月,李先念率领的中原军区部队从宣化店突围后路过邓县,冲破地方反动武装的阻截,经淅川到达陕南根据地。

邓州人民勤劳淳朴,具有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元朝末年,邓人王权响应白莲教起义军,号称"红巾军"以邓州为据点,分兵攻占附近州县,开仓济贫,惩办官绅富豪。清末邓东谷社一带农民数千人抗捐抗税踏衙门,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民国15年(192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在邓县活动,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农会,发展党员、赤卫队员,革命力量不断壮大。

民国19年7月,发动了谷社农民暴动。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邓县人民一直同以丁叔恒为代表的地方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在两次解放邓县的战斗中邓县人民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在人力、物资上给予无私支援。抗美援朝时,邓县数百名青年踊跃参军,奔赴朝鲜战场。

自辛亥革命以来,邓县842名优秀儿女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出宝贵的生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邓县人民艰苦奋斗,辛勤劳动创造出了光辉业绩,全县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振兴的新局面。

邓州历代名人辈出。在东汉"二十八宿"中的贾复、杜茂、岑彭、刘隆,名传千秋的伟大医学家张仲景;南北朝时的政治家宗懔;唐代名将张巡;南宋名将王坚;明代贤相李贤,名臣李永茂;清代云南左布政使彭而述,台湾知府高叔祥;近现代名人有民族英雄马殿甲,同盟会员、革命烈士王庚先,女发明家丁育三,著名作家姚雪垠,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澍,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韩作黎等。

邓县文物古迹甚多。有太子岗、八里

岗、黑龙庙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穰、涅阳、冠军、安众、东城、临湍等古城遗址;秦汉墓群、南北朝彩色画像砖、福圣寺塔、花洲书院、览秀亭等名胜古迹和汉华表、金元碑等珍贵文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