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李世民和李隆基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你们了解吗
在大唐的历代皇帝中,太宗李世民和玄宗李隆基是最为耀眼的两颗双子星:他们一个在大唐立国初期,外拒突厥,内平叛乱,并开创了贞观之治;一个则亲手打造了开元盛世,把大唐推向强盛的顶峰。
因此,后人经常把玄宗和太宗对比,认为二人几乎都是千古少有的明君。实际上,即使玄宗本人也是以太宗李世民作为学习目标的,对于本人开创的开元盛世也颇为自信。
然而,在和平年代长大的李隆基,尽管青年时代也经历了残酷政治斗争,但他依旧不是从战乱年代成长起来的李世民的对手。
李世民剧照
为什么这么说呢?
论对大唐国祚的贡献,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等做对比,都很难量化,况且,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同,对比贡献的大小,很难服众,毕竟,玄宗所做的一起,都是在太宗的基础上延续和发展。
那么,今天我们选定一个很特别,且和大唐延续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把两人进行对比,就会发现玄宗与太宗的巨大差距,这就是对储君(太子)的培养。
太宗李世民画像
在太宗和玄宗两朝,都出现了太子谋逆事件,但在两人在对这件事情的处置上截然不同:
先说太宗朝的太子叛乱。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事情败露。太宗为了保全爱子,立李治为皇太子。李承乾本人被判充军到黔州,三年后郁郁而终。
太子李承乾剧照
在对待太子谋逆这件事情上,太宗李世民的处置充满了人情味;为了汲取教训,他对新立的太子李治严加管教,并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李治,总结了他的施政经验,同时自评一生功过。
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被尊称为“万国之主”,这一时期唐朝的版图也是最大的,由于高宗勤于政事,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永徽之治”。
李治以懦弱的性格,继承皇位后,强势如武则天,对高宗也充满尊敬,直到高宗李治去世后才敢觊觎皇位。可以说,高宗李治在位三十三年,取得如此成绩,与太宗李世民后期的亲自教导密切相关。
高宗李治和武皇后
在看玄宗朝的太子谋逆事件:
玄宗李隆基在继位后,于开元三年正月册封次子李瑛为太子。当时,玄宗宠爱武惠妃,惠妃希望玄宗立儿子李瑁为太子,遭到拒绝后,惠妃和驸马杨洄构陷太子李瑛谋反,玄宗在听闻此事后,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起废为庶人,坐罪赐死。
玄宗剧照
在这里,玄宗李隆基表现出了与太宗李世民截然不同的皇帝风范,不问青红皂白,只要威胁皇位,便冷酷无情,从不考虑亲情友爱。李隆基修建十王宅来变现兄弟友爱的伪装,在处理太子谋反事件上暴露无遗。
与李世民从太子谋反中汲取教训而严加管教新太子不同,玄宗李隆基同样了汲取了教训,他把新立的太子李亨作为政治标靶,任由以宰相李林甫、杨国忠为首的政治反对派攻击,让太子生活在恐惧之中,生死边缘。李亨在继位太子后,为了保命,曾经两度离婚以求生。在这种没有教导、且每天面对强大的政治对手压力下,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以求生存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太子,先天丧失了强大的自信和魄力,如何带领整个大唐帝国前行?
玄宗和杨贵妃画像
而在唐玄宗后期,逐渐沉迷于享乐和游玩中,对于培养太子和接班人不但没有兴趣,反而出处提防太子。
玄宗
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安史之乱爆发,太子李亨仓皇在灵武继位,面对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李亨手足无措,既无魄力力挽狂澜于既倒,也无政治手腕整合合力快速平乱,面对内忧外患,只是拆东墙补西墙,继位仅八年,安史之乱还未完全平息即去世,留下的依旧是一个玄宗留下的烂摊子。
可见,从培养继承人一事就可以看出李隆基与李世民的巨大的差距。就对大唐的国祚延续来说,李隆基并非一个合格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