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922|民国11年的天安门,至尊金殿,荇桥等,跟现在大不相同
前言
1922年,民国十一年,摄影师胡伯特• C • 怀特与其孪生兄弟詹姆士• H • 怀特来到北京,并在北京开设了语言学校,期间两人为中国风光及人文所吸引,利用假期四处游历,拍下大量照片,并于1927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合集《燕京胜迹》,真实反映了民国初期北京城风貌。在此,谨以每期10幅分期分享给大家。
▲颐和园玉带桥,位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长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间,全部用玉石琢成,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制白石栏板。
▲太和殿及殿前御河桥,太和殿,又称“金銮殿、至尊金殿、金銮宝殿,紫禁城(故宫)中最大的殿宇,现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重建并留存下来的。
▲天安门,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最初名“承天门”,寓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朝顺治八年更名为天安门。
▲颐和园清宴舫,原称石舫,建成于乾隆年间,舫身用巨石雕砌而成,原有中式舱楼,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重建时改为洋式舱楼,并改名“清宴舫”,寓“河清海晏”之意。
▲清宴舫西北侧的荇桥,武圣祠岛与寄澜堂之间的河道上,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桥洞南北两边的分水金刚墙为棱柱样式,雕工精美。
▲碧云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故寺院依山势逐渐高起,山门前有一对石狮、哼哈二将。
▲碧云寺远景,该寺始建于元至顺年间,相传为耶律楚材后裔耶律阿勒弥舍宅开山而建,始称碧云庵。
▲皇天上帝碑,在天坛的祈年殿、皇乾殿和皇穹宇都有“皇天上帝”神位,“皇天上帝”系明嘉靖皇帝改“昊天上帝”而来。
▲北京观象台中的仪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曾被德法两国掳走,后在1902年受到舆论的压力归还给了清朝。
▲骆驼背上的旅客,旧时北京交通工具欠发达,骆驼吃苦受累,耐饥渴的习性被选中行走于山路、沙漠和平原。
后记:
注:此合集照片出版于1927年,作者来华时间为1922年,故准确时间应为1922-1927年间,且每幅照片下方原来标有题名,四周都有丝绸刺绣的图案,为方便朋友们阅读,故只保留了照片部分,并对颜色及清晰度做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