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恐怖的教坊司,在唐朝时,是一个非常高雅的机构
教坊司,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恐怖地方?在很多演绎明代历史的古装剧中,动不动就会将一些女子发配“教坊司”,接下来便会看到女子们宁愿自尽也不肯去,因为教坊司其实是明代的官办妓院。但是在明朝之前,教坊,一个高雅的机构。
唐高祖李渊初建唐朝时,在皇宫中设内教坊,只培训宫中宫女,让她们学习宫廷歌舞乐器,以供庙祀宴飨之用。用现在的语言解释,就是由国家财政供养的成建制的文艺事业单位,是吃大唐财政饭的专业演出团体。
直接管理内教坊的机构为太常寺,它是古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汉以后改称太常寺、太常礼乐官等。古代太常寺这个单位的职责,在《隋书·百官志》是这样说的:“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
在武则天时期,女皇将内教坊改称云韶府。唐中宗时又恢复旧称,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将内教坊设在蓬莱宫旁边,又增设外教坊四处,两个在洛阳,两个在长安,并使教坊直接由宫廷派教坊使、教坊副使领导,不受太常寺管理。
唐玄宗是一位音乐天才,被誉为“戏神”、编霓裳羽衣曲和舞蹈,还曾创作过近百首鼓曲。所以他设立外教坊,为大唐培养音乐舞蹈人才,教习、排练歌舞散乐,吸引了很多想成为“艺人”的平民家孩子们的报名,而且这些艺人依其地位及技艺高低分成不同等级。
一般的女艺人称“官人”,较高级女艺人的称作“内人”或“前头人”,平民人家进入的女性要学习各种乐器包括琵琶、筝、箜篌等乐器,被称作搊弹家。对于这些艺人而言,教坊司只是一份工作,拥有人身自由,如不想再从事演艺事业的男艺人,或是想嫁人的女艺人,完全可以自行离开。
除了玄宗酷爱音乐设立教坊,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平定韦氏家族集团时,他的散乐人成为他发动政变的前锋力量,例如当时一名“长九尺,力能倒曳牛”的散乐人,拿着挑帷幕的杆子就跟着李隆基闯进皇宫,功高卓著。
这些身怀绝技且忠心耿耿的散乐人,为李隆基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当李隆基登基后,就禁止了散乐人在民间演出,其实是为了掩人耳目。他可以随时派内教坊的散乐人到特定地方搜集情报,任务结束时,再暗示或明示该地地方官将散乐人抓捕,遣送回宫中。
宋代教坊的作用与唐类似,北宋初年朝廷在汴京设置了教坊,分为四部,后来宋平定南方各地,又在各地招来许多新的乐工,教坊规模得到扩大。至于金、西夏、元等朝也承袭唐制,在宫中设立设教坊司。
到了明代,由于朱元璋痛恨奢侈、腐败的官场风气,礼仪乐舞机构一律从简,再经过朱棣赶走侄子朱允炆建文帝,诛杀方孝孺十族,而死难者的女眷,据《明史·刑法二》记载:“妻女发浣衣局、教坊司......”从一刻起,教坊司就变成了无数女性的噩梦。
所以在明朝之前,教坊司一直就是个管理宫廷中演出音乐、舞蹈及戏剧的组织,作为国家力量支持的艺术组织,教坊一方面将民间音乐带入宫廷,另一方面对于艺人艺术水准的提升也有所贡献。当王朝衰落时,常有不少艺人从教坊流入民间,将原本宫廷的音乐传入民间。
再回首唐玄宗时期的盛世长安,培养出无数音乐艺人的教坊,当耳边响起《霓裳羽衣曲》时,可能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已不仅仅是那迷人的歌舞,还有那群耳聪目明的演员——他们正在搜集场内场外的信息,交织一个情报,或许背后还有一场惊心动魄的情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