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百科 >

慈禧死前24小时,办六件缺德事,至今被骂,但其遗言却让后人大笑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08 23:45:42    

1908年11月15日,独掌政权长达47年的慈禧太后猝然离世。

死前的二十四小时,她吊着最后一口气,紧急布置了六件事?让后人至今仍唾骂不已?

慈禧做了什么?

秘密镇墓

1908年11月15日,中国近代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统治者慈禧,因痢疾猝然离世。

生前“举天下而养之”的她,为保住腐朽的清王朝与自己的专制统治,面对侵略者都能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遗臭万年的话,在自己身后事的准备上自然也是穷欲极奢。

死前的二十四小时,慈禧最关心的仍是自己的陵墓是否有足够珍贵的陪葬品。

清朝的统治者在生前都会秘密进行一件事,不仅要保密,还要亲自进行,这件事就是去自己的陵寝,向其中的“金井”投放珍宝,以防陵墓被盗,这一行为被称为镇墓。

所谓的“金井”,是指棺材正中央位置的无水深井,是整个陵墓的核心以及沟通阴阳的“生气交流之处”,因此十分受清朝统治者的重视。

慈禧的金井直径约15厘米,深度约150厘米,她生前多次向金井中投放她身上的稀世之宝。

第一次是光绪五年的清明节,慈禧前往惠陵安葬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

同治早年崩逝,生前没有来得及修建自己的陵墓,清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加上新君登基,财政吃紧,因此直到同治离世五年后,陵墓才终于建成,让同治能够入土为安。

这件事对于慈禧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经验教训,为了死后的尊贵,她越发敦促自己陵墓的修建,并前往自己的陵墓查看情况,向金井中投放了大批珍宝。

每次与光绪的政治斗争虽然都是以慈禧的胜利而告终。

但慈禧的内心仍旧十分不安,担心光绪会在她死后做手脚,削减规格让她不得安葬,所以每次都会前往陵墓向金井中投放珍品以排解心中苦闷。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二日,距离光绪死亡还有九天。

这一次的镇墓行动不同以往,已经过完74岁生日的慈禧将庆亲王奕劻派去给自己的金井投宝,或许是预感到风雨将至,不想自己通过掌控光绪稳固的权柄旁落,慈禧“有意出之”,将奕劻调出京城。

过了几天,慈禧又派遣信得过的内务大臣,前往金井投放宝物,这一次投放的大多是佛像和佛珠,慈禧用自己精挑细选的宝贝,将金井彻底塞满。

但如此精心的准备却并没有如慈禧所愿,她的陵墓还是被盗掘了。

1928年,孙殿英以军演之名,明目张胆的进行盗墓行动。

孙殿英一进地宫,就被慈禧陵寝的奢华迷住了双眼,虽然外表与慈安太后的陵墓一模一样,但是慈禧的地宫内大量使用贴金,十分豪奢,尸身上所盖的陀罗尼经被更是缀有820颗硕大的东珠。

慈禧的口中更是含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这颗夜明珠分开时是透明无光的两块,合上就是一颗透着绿色寒光、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丝的宝珠。

孙殿英将殿中的珍宝洗劫一空,为了取出这颗夜明珠,他将慈禧的脸部割开,从刀口拿出宝珠。

慈禧的奢靡从生前贯彻到了死后,同封建王朝所有的统治者一样,这份奢靡建立在鱼肉百姓的基础上,盗墓案发生后,虽然全国都在声讨孙殿英,但是慈禧陵墓的奢靡也被揭露了出来,让人唾骂不已。

毒杀光绪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暴崩,这个囚徒天子终于结束了自己傀儡一样的人生,在他死后不到二十四小时内,将他圈禁的慈禧太后也紧跟着离世。

74岁的慈禧此前因肠胃问题常常腹泻,时而恶寒发热,暴毙的光绪或许在死前还抱有一丝慈禧死后能够掌权的幻想,毕竟他才37岁,但是这个幻梦连同他可悲的一生被彻底终结。

对于光绪的死因有着诸多猜测,流传最广的是慈禧毒杀说。

这一点从《清史稿》中,史官的微妙记述中可见一斑:“三十四年,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剧。”

但也仅限于用春秋笔法加以内涵,从光绪崩逝到入殓,没有一个人敢提出验尸,慈禧的侄女隆裕皇后始终跟在光绪旁边,谁都不想冒着得罪慈禧的风险。

没有铁证,一切就只能停留在猜测阶段,这个悬案到了2003年才有了些许眉目。

纪录片编导钟里满得知1980年时光绪的墓曾经开棺,有一部分头发保存在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他联系到管理处,在征得同意后又取样光绪的部分衣物和骸骨,经过检验,发现含有高含量的砷化物,鉴定后,判断为砒霜,且含量大大超过致死量。

自此,光绪的死因正式揭秘,不是暴病而死,而是惨遭毒杀。

那么究竟是谁下的毒手呢?

清宫内的起居录记载了一顿不同寻常的餐食。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当天,光绪如往常一样用完膳食,身体却突然感到了剧烈的不适。

此前光绪的身体状况一直表现得十分正常,并没有得病的征兆,而这些菜饭是来自慈禧太后的赐膳,感受到剧烈疼痛的光绪立刻召集医师。

慈禧得知此事后,却命人将为光绪准备棺椁抬到了乾清宫,光绪尚在医治,慈禧竟然就已经开始为光绪准备后事,四天后,光绪于瀛台涵元殿驾崩。

仅从这件事情来说,大众很难不怀疑慈禧是谋害光绪的主谋,更别提慈禧曾几次三番的表示,自己不会死在光绪的前面。

可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写道,他曾听过一个老太监说光绪是在用过袁世凯送来的一剂药之后才不好了。

袁世凯此前背叛光绪投靠慈禧,自此扶摇直上,他深知慈禧走在光绪前面,他一定会被恨极了他的光绪清算,如果是这个原因,袁世凯选择先下手为强也未可知。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溥仪的猜测,以袁世凯当时的势力,如果没有慈禧的协助也很难插手到宫中。

光绪的弟弟载涛曾经向宫里的太监打探光绪和慈禧临终前的状况。

与他相熟的太监告诉他,慈禧在死前的二十四小时里,不断地问询身边的太监,皇帝怎么样了,当太监回答“已经奄奄一息,不能进药”时,慈禧的脸上是放松多了的神情。

慈禧的侄女隆裕皇后在光绪发病到入殓这四天寸步不离,直到光绪的遗体被放入棺椁后才前往慈禧宫中,汇报了所有的情况。

慈禧下达懿旨,让年仅三岁的溥仪登基后,因病撒手人寰,腐朽的清王朝连失两任统治者,新君又过于年幼,至此迎来了最终的末路,再也无法挽回,而毒杀光绪的慈禧因卖国本就昭彰的臭名,更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道遗诏

1908年,74岁的慈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勉强维持着风雨飘摇的大清,“万几待理,心力俱殚”。

年老体弱的她时有不适,连日的腹泻和恶寒发热让她烦躁不安,但是对权力的渴望与控制欲,让她即使在病中仍未撒手掌权之事,对光绪的政治打压也从未停止,因为她知道,一旦放手或许就是自己的末路。

或许是因为年事已高,或许是因为病痛侵扰,野心勃勃的慈禧开始将目光放在自己的后事上,以己度人,她决不允许自己死在光绪之前,让光绪破坏自己多年的经营,在自己死后的葬仪和谥号上做手脚,因此,一顿膳食赐下,结束了光绪短暂而屈辱的一生。

光绪并没有子嗣,其驾崩后,慈禧为了能够继续掌控政权,没有选择立光绪的弟弟载沣,而是下了一道懿旨将载沣年仅3岁的儿子溥仪抱入宫中,立为皇帝,幼儿更易于掌控,其司马昭之心毫不掩饰。

慈禧被尊为太皇太后之后,又掌控了第二个傀儡皇帝,风头更盛。她对自己的寿命很有自信,觉得在溥仪继位后,自己还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过着一手遮天的生活。为了安抚大臣,她又下达了第二道懿旨,将载沣扶为摄政王。

载沣名义上是清王朝的摄政王,实际上只是一个摆设,慈禧训政掌握实权,一切军国政要,载沣都要听从慈禧的裁度才能施行。更别说慈禧为了掣肘他,又下了第三道懿旨,摄政王的一切事务都要与慈禧的侄女隆裕太后商量过后才能实行。

载沣

慈禧考虑到了如何防止载沣一家独大,如何互相制衡,如何让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家人手里,独独没有考虑到,上午还在操办光绪后事志得意满的她,下午就穿上了寿衣,三道懿旨也变成了遗诏。

1908年11月15日下午2时,掌权47载、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在仪鸾殿病逝,与光绪之死相隔还不到二十四小时。

她更想不到的是,当初用来打压光绪的袁世凯会因她的三道遗诏反噬。

没有实权的载沣在三年后就被迫辞去摄政王一职。

自己的侄女隆裕太后太过年轻且不懂建立自己的势力,根本无法与老谋深算的袁世凯相抗衡。

年幼的溥仪又不懂朝政,封建王朝的衰落回天乏术,无奈之下,签订了清帝逊位诏书,腐朽不堪的清王朝迎来了最终的覆灭。

慈禧临终前的二十四小时中,除了这三道遗诏,还另有临终遗言:“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可以说慈禧本身就已经与“家法”相违,她身边的大太监李莲英也是恶事做尽,死前说出这番话语更是可笑至极。

后人无需以明末为鉴,慈禧就是一个近在眼前的反面教材,她的政治手段远超光绪,却将这份手段用在了打压光绪和盲目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之上,不顾国家危难,做尽丧权辱国之事,也难怪她会遗臭万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