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百科 >

慈禧太后的三次政变:罢免八大臣,诛杀戊戌六君子,囚禁光绪帝

82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6-14 22:06:01    

慈禧即孝钦(qīn)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是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61年,咸丰帝驾崩,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huī)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xīn)发动辛酉(yǒu)政变,诛杀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tián)”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

1881年,慈安太后暴崩,卒年45岁,官方说法为脑溢血,民间野史认为是慈禧所害。

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shū)”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

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十月二十二日,在仪鸾(luán)殿去世。

慈禧临终遗言: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shàn)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下面来看看这位政治手段高明的女皇帝:


1.辛酉(yǒu)政变,罢免八大臣

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御前大臣载垣(yuán),肃顺等八大臣与新皇帝载淳(chún)的生母慈禧太后产生严重矛盾。

慈禧太后鼓动咸丰帝的皇后“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请,由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即遭到八大臣抵制。

另一方面,恭亲王奕()訢(xīn)与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qìn)”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一直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内心极为不满。

于是,慈禧太后与奕訢等人联合,发动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

八大臣有的被赐死,有的被斩杀,有的被革职,有的被流放。

慈禧太后对于政敌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也相当高压严峻。

2.甲申易枢(shū),罢免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处大臣

1884年,慈禧借中法战争战局不利之机,发动“甲申易枢”,突然发布懿()旨,将以恭亲王奕()訢(xīn)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逐出权力中枢,代之以已成为驯服工具的醇(chún)党集团,并瓦解早已为其所不满的清流派。

至此,终于使自己拥有不受制约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3.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囚禁光绪皇帝

1898年9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势力发动了一场血腥政变。

政变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

光绪皇帝失去人身自由,被软禁于中南海瀛(yíng)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1860年,清军在八里桥遭到失败,英法联军逼进北京,咸丰皇帝决定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即将出发的时候,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极力谏阻,请求咸丰留在北京,继续抵抗;为此,触怒了咸丰,差一点引来杀身之祸。

1884年,法国军舰向福建水师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慈禧谕()令对法宣战,并将继续坚持和议的“张荫(yìn)桓(huán)”等6位总理衙门大臣革职。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皇后等人逃往西安;令奕劻(kuāng),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

慈禧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还是5岁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

可见其整个人生充满了战争,对外要应付各国列强的侵略,对内又要发动政变,巩固其至高无上的权力;虽然看似绚烂,万人之人,实在活得辛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