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生平简介 生于乱世,绘就盛世
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别号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等,是中国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被尊称为“后海派”代表之一。他在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出生,成长于读书人家庭,早年随父读书,10多岁时开始喜欢刻印章。然而,他的家庭在太平军与清军战乱中遭受重创,全家避难于荒山野谷,弟妹相继死于饥馑。此后,吴昌硕曾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为生计做短工、打杂。
同治四年(1865年),吴昌硕中秀才,后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但他仅在职一个月便辞官南归。此后,吴昌硕广泛涉猎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移居苏州,后定居上海,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也被誉为上海画坛和印坛的领袖之一。
吴昌硕于31岁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后来,他定居上海,广收博取,使诗、书、画、印四艺齐步前进。1913年,吴昌硕被推为杭州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为篆刻治印艺术作出了杰出贡献。在艺术上,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吴昌硕的行书受到黄庭坚、王铎的影响,兼具黄道周的章法,同时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呈现大起大落、遒润峻险的独特风格。他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清末海派四大家”。
吴昌硕一生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都曾得到他的指导。他的艺术成就体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被公认为当时上海画坛、印坛的泰斗,是中国近现代艺术的重要人物之一。
1927年11月6日,吴昌硕逝于上海寓所,享年84岁。他的墓地位于浙江余杭县塘栖超山报慈寺西侧山麓。吴昌硕的艺术遗产包括《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多部作品集,以及《缶庐集》等诗集。他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还通过对后进艺术家的悉心指导,将中国艺术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