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百科 >

傅斯年生平简介 ,年早年打毛主席一耳光,主席后来抄录一首诗给他?答:想歪了

19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6-15 23:52:00    

提及傅斯年,在网上盛传毛主席年轻时候,在北京大学当图书馆管理员时候,曾经与傅斯年有过冲突,打了毛主席一耳光。后来,毛主席也抄录了一首词,送给在北京大学有过交集的傅斯年,回答想歪了,为这一切辟谣了。

傅斯年的读书生涯

我们看傅斯年的简历,他1896年3月出生在山东聊城人,民国时候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的职务。

傅斯年从小出生在名门望族,由于书香世家的传统,使他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幼年时候,傅斯年就接受了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国学教育。

六岁时候,傅斯年先是在家乡私塾学校读书,自幼聪慧的傅斯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时候,学习非常勤奋,遇到难懂的字、词、句,都要记录下去,向先生或者回家问祖父请教。如果身边没有纸,就随笔写在手上、胳膊或者大腿上,甚至写在肚皮上,以至于衣服都是浸满了墨迹。从这些可以看到,傅斯年自幼学习都是非常刻苦。

由于傅斯年的天赋高,再加上学习刻苦,在同学中虽然年龄最小,学业成绩一直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堪称学霸类型。

傅斯年在11岁的时候,就把儒家经典著作十三经给全部读完,这也使他国学知识超过了同龄人。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冬,13岁的傅斯年从私塾毕业,走出了家乡,在受傅斯年父亲帮助的朝中官员下,来到天津,考入新式的“洋学堂”—天津府立中学堂。

傅斯年在北大当学生领袖

在中学三年学习期间内,傅斯年学习传统文化,也接触西方文化,包括数理化和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这也使傅斯年增长了知识、开阔视野。中学毕业之后,傅斯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文科。

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傅斯年,由于卓越的学识,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在同学中很有威信,乃名副其实的“学生王”。在1917年,胡适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在北京大学任教,与学生时代的傅斯年结下了友谊,对傅斯年评价是很高的,用了十四个“最”去形容他:

“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而我们的孟真(傅斯年)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

胡适喜欢傅斯年,也是由于傅斯年力挺胡适。当时的北大,当学生觉得教师上课不好的时候,可以集体让那个教师辞职。

当时,胡适刚从美国读博毕业回国任教,年仅26岁。由于年轻没有讲课经验,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都不买他的账,联合起哄要罢胡适的课。

当时,傅斯年是“学生王”,乃领袖一般的人物。帮胡适平息了学生对他不满的意见,也帮胡适树立了在学生中的威信。胡适由此在学生中站稳了脚跟,由此一生也感谢傅斯年的帮助。

傅斯年参加五四运动

傅斯年在北京大学的“学生领袖”身份也是一个资本,五四运动时候,他作为游行总指挥,都是扛着大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充当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乃是最坚定的学生运动组织者和先锋者。同时,他作为学生领袖,代表学生与美英法意四国大使馆做谈判,完全是一个激进又热血的青年。

可是,当五四学生运动发展到游行的学生情绪失控,火烧赵家楼,看着运动势头高涨,傅斯年却如一个胆小鬼一样,选择急流勇退,于1919年去英国留学。

对在学生运动高潮时候,却选择退出,傅斯年做出自己解释的理由。那就是当胡适出面,要求学生们复课。当遭到学生拒绝之后,胡适又提出把北大迁移到上海,寻求学生签名。傅斯年作为学生领袖,带头签名了。

可以看到,傅斯年是胡适的忠实追随者,看到学生运动朝着暴力化的倾向发展,觉得老是破坏,不想着改造社会和建设社会,结果是百害无一利的。因此,傅斯年就打算去西方留学,学习西方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借此实现改变中国社会的理想。

留学期间的傅斯年,左边第九个

从中可以看到,傅斯年是一个务实主义者,不是一个真正革命者。这也注定了他不会走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必然站在国民党立场上。

青年时候毛泽东在北京生活

傅斯年与新中国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袖毛泽东有过交情,但不上是朋友,也不能说是老友,只能说是有过“相识”,因为当时两人的地位并不平等。

年轻时候的毛泽东,靠着恩师和岳父杨昌济的帮助,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一名图书管理员,工资微薄,仅仅八大银元一个月,与当时大学教授三四百银元一个月四没法去比。而且,工作是非常卑微的,在北大图书馆工作主要是管理15种报纸,清理分管区域的书架,打扫卫生,以及登记阅览者的姓名等一些杂事。

当时青年毛泽东在北漂日子里,生活是过得非常艰辛。如后来毛泽东回忆的,当时住在景山东街三眼井胡同吉安所左巷8号,一个叫做三眼井的地方,与七个人住在一间小屋子里。冬天时候,天气寒冷,与七个人都挤在炕上睡,空气闷得几乎喘不过气。每当翻身时候,都与两边的人打招呼。

经济上的贫穷,使一个人言谈举止都变为卑微。尤其是当年毛泽东从湖南小地方走出来,第一次来到了首都北京,操控着一口南方的土话,自然让北大很多师生听不懂,交流也是非常困难,自然也是比较孤独。

毛泽东与傅斯年的交往

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掀起,喜欢阅读书籍的毛泽东,自然在报刊上也看到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胡适、傅斯年这些人的大名。傅斯年经常出入图书馆借书,自然当年担任管理员的毛泽东打过交道。

当时年轻时候的傅斯年,学识渊博、从而自信,眉宇之间流露着趾高气昂的气质。多年之后,在延安的毛泽东依然记得他获得“孔子之后第一人”的美誉。同时,毛泽东把傅斯年叫做“胖子”,也是由于当时傅斯年长得比较胖。

当时,毛泽东在图书馆埋头工作,自然也会注意到经常来借书的傅斯年。可是当时傅斯年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也不会想到为他登记借阅图书的,默默无闻的管理员毛泽东,居然能干出一番壮举。

网上的误传

现在网络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时候,与前来借书的傅斯年发生冲突。由于当年毛泽东忙着图书馆的杂事,对傅斯年照顾不周,傅斯年的脾气粗暴,就仗势欺人,打了毛泽东一记耳光。

后来,毛泽东也抄录了章碣的《焚书坑》来教训傅斯年,意思就是说,不要狗眼看人低。你虽然是大学生,我只是小小的图书馆管理员,但你要知道“刘项原来不读书”。

实际上,这一个故事,完全是无良文人胡乱编造出来的。傅斯年打毛泽东一耳光,是完全不存在的。但傅斯年的脾气火爆,以及狂妄不可一世却是真实的。在五四学生大游行时候,由于劝阻同学火烧赵家楼,与同学打过架。所以,即使傅斯年与毛泽东有矛盾,也可证明是傅斯年缺乏修养,脾气暴躁。

毛泽东与傅斯年没有过深的矛盾,这可以美国记者斯诺的回忆录中可以证明。在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接受斯诺的访谈时候,提及1919年在北大图书馆担任管理员的经历,提及傅斯年,淡淡说一句:“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讲南方土话”。如此轻描淡写地讲述,没有过深的矛盾纠结,看来对傅斯年是没什么太深的怨恨。

毛泽东赠送书墨给傅斯年

至于毛泽东为什么专门抄录这一首《焚书坑》,专门送给傅斯年呢?那是在抗战胜利之前,傅斯年凭借才干和人脉,担任了北大校长。在1945年7月4日晚上,傅斯年和黄炎培等国民政府著名的五个学者,乘坐飞机抵达延安,与共产党恰当抗日胜利之后,国共合作事宜。

在此期间,傅斯年与毛泽东作为曾经在北京大学的相好,又单独聊了一个晚上。

在会谈上,毛主席赞扬了傅斯年当年在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杰出贡献。当时,傅斯年把自己比喻为陈胜、吴广,并且恭维毛主席和蒋介石:“你和蒋先生才是项羽、刘邦”。

毛泽东、朱德欢迎傅斯年一行人

于是,在会谈结束之后,傅斯年非常真诚请毛泽东题字相赠。毛泽东就他提到的项羽和刘邦,于是就想到了章碣这一首《焚书坑》,从而亲自书法题字给他,内容如下: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之后,在题字的书法作品之上,也附一张纸条在书法作品上加以说明:

“今日闻陈胜、吴广之说,未免过谦,故述唐人诗以广之。”

毛泽东赠予傅斯年的文墨

毛泽东与傅斯年没矛盾

这样,毛泽东也对公众回应了当年“挨一耳光”说法的错误。毛泽东对当年傅斯年的傲慢,是非常失望,却不至于深仇大恨。同时,毛泽东对傅斯年学识也是赞许有加,否则为什么会在延安如朋友一样促夜长谈呢,本来也没大怨恨!

毛泽东提及的“刘项原来不读书嘛”,也就是说对付蒋介石的经验不是从读书来,却是从实践中来。

毛泽东在延安款待傅斯年一行人

后来,傅斯年跟随者蒋介石去了台湾,成了蒋介石的“上宾”,与胡适是一丘之貉。所以,傅斯年只不过是跟随蒋介石的文人,与毛泽东也没什么所谓交恶。

结语

实际上,傅斯年脾气暴躁,在蒋介石那里也并不讨好,这也是他性格导致的人生悲剧

在1950年12月20日上午,担任台湾大学校长仅仅一年的傅斯年,在台湾省议会答复教育行政质询时,因情绪过于激动,突发脑溢血病逝,终年55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