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百科 >

安徽人何家庆简介 :乞丐一样的教授,我们欠您一场国葬

54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5-13 14:43:32    



他有一双别人永远追不上的腿,他在35岁那年,带着省吃俭用攒下的8000块钱,离家出走。这一走就走了12684公里,225天。


他跨越鄂、豫、皖3个省,19个县,攀登357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他一人穿梭在人迹罕至,常有毒蛇出没的大别山。


成了有史以来,全面考察大别山的第一人。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的一生不是在课堂上,就是奔走在贫困山区的田间地头,百姓们都管他叫“农民的教授”。


他自费扶贫大西南,历时305天,跨越8个省,行程3万多公里。虽困难重重,但他却说:“我是人民教师,当为人民服务。”



他就是“布衣教授”——何家庆。



何家庆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在码头拉板车卖苦力。家里的其他人拾柴、捡垃圾补贴家用。对于这个有8口人的大家庭来说,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但何家庆的父亲是个明白人,他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


不管多苦多难,何家庆的父亲都坚持让他去念书。从上学第一天起,何家庆就面临着交不起学费,随时被赶出校门的危险。


但何家庆很努力,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上的前几名。学校里的老师、同学,还有乡亲们都不忍心看他辍学。


从何家庆踏入学校,到开始工作的20多年里,有一群好心人一直在帮着他。这些一点一滴的资助,何家庆的父亲都一笔笔记在了香烟纸上,共有58笔密密麻麻的账单:


1955年,许老师送旧胶鞋一双,练习簿4本,学校给免了学费;


同年7月,没留名的好心同学送来棉裤一条;


1966年10月,张爱坤同学的母亲送来单蓝裤一条,短裤2条......



我们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除了这些账单,香烟纸上还写着父亲对何家庆的教导:“读着共产党的书,拿着共产党的钱。长大后要成顶天立地之业,才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


孩提时代的何家庆,早已在心里默默发誓:谁给我一捧土,我还他一座山。


何家庆大学毕业后,留在安徽大学任教,他选择教书育人来回报这个社会。他常说:如果没有共产党和人民,我可能依旧是个拉板车的。


随着对植物学的深入研究,何家庆发现:作为一名老师,自身要有过硬的本领,才不会耽误这些年轻的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根本不够用。


他决定走出课堂,走向自然。植物资源丰富的大别山,成为何家庆“离家出走”的第一站。



横跨湖北、河南、安徽三大省的大别山,拥有超级宝贵的生物资源。早在1910年,法国有位传教士就曾在大别山的白马寨,采集到了500多种珍稀植物。


只是大别山地势复杂,山势险峻,常有毒蛇野兽出没,我国还没有人全面考察过大别山。何家庆为了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已准备了好多年。


1984年,何家庆带着父亲一生的积蓄4000块钱,和他自己平时攒下的4000块钱,踏上了大别山考察之路。



在荒无人烟的山头上,无法做饭,饥饿难忍的何家庆,只能靠野果子为生。


层峦叠嶂的大别山主峰,因无人走过,根本没办法上山。何家庆用他的一双手和一双腿,硬生生地“爬”出了一条路来。


常常在山中过夜的他,遇到过狼群的围攻,遭到过山蚂蝗的啃噬,双腿被咬得鲜血淋漓,发炎溃烂。


虽然九死一生,但何家庆从没想过退缩。


然而,何家庆这一路,不仅遭受着身体上的摧残,还遭受了精神上的磨难。


有一次何家庆正趴在悬崖上,挖一株非常稀少的细葶无柱兰花。殊不知,他的这一行为,被当地公安局拍下来了。



原来,当地公安局已经“追踪”他18天了。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公安局便一路“追踪”,偷偷地拍下了他的一举一动。


“鬼鬼祟祟”的何家庆被带回公安局接受“讯问”,他费了好一番功夫才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这一趟大别山之行,何家庆采集到了3117种植物标本,深藏在大别山的植物种类都被他视若珍宝。


他的考察成果、意见,受到省领导和中央的高度重视,为中央实施“山区星火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也是这一趟大别山之行,让何家庆真真切切地目睹了山区的贫穷。


山区可以种植粮食和蔬菜的土地少之又少,只能种植一些红薯类的食物,根本卖不到什么钱。山区的百姓连温饱问题都没办法解决,一年到头吃不上一次肉。


这些深深地刺痛着何家庆的心,他开始寻找帮助贫困山区脱贫的途径。



1990年,何家庆被调到安徽省绩溪县挂职科技副县长。何家庆一共挂职850天,有697天在贫困乡度过。


当地不少群众对何家庆的怪异行为,皱起了眉头:“这个副县长不爱坐办公室,天天忙着爬山头钻树丛。”


他徒步800多公里,跑遍了23个乡村,采集了1536件植物标本。



摸清贫困山区的“家底”后,他写下了15万字的《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书,举办了绩溪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野生植物资源展”。


百姓们喜上眉梢:咱们的山里并不穷。


1991年,何家庆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百姓科技养蚕。这一年,绩溪县尚田乡的蚕茧产量增加了28%,百姓额外多出了30万元的收入。


同年,绩溪县遭遇特大洪水,何家庆在狂风暴雨中,四处奔波,好几次晕倒在水中。


他赶到水灾无比严重的松烟塘村时,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身上的1000块钱,这是他刚刚报销下来的差旅费。


他说:“对于贫困山区的人民,我有一份责任,虽没有力挽巨浪之臂,却有一颗火热的心。


在这里,何家庆还发现了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宝贝”——魔芋。



早在80年代,日本重视魔芋生产的信息就引起了何家庆的注意。他开始认真研究魔芋,发表跟魔芋相关的文章,介绍魔芋及开发远景。


他创作了一本18万字的《魔芋栽培新技术》,在国内是第一部系统研究魔芋的书,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把科技知识,传递给贫困山区的百姓们。


他说:“魔芋适合于山区阴凉潮湿的土壤生长,栽种技术含量低,山区农民学得快、用得上,有利于穷困地区人民尽快脱贫。”


他毛遂自荐成为了绩溪县魔芋开发领导组组长,到贫困山区举办科技培训班,普及魔芋栽培知识。


光有理论知识还不够,何家庆每天都和农民一起下地。



丰收时节,一向不苟言笑的何家庆,露出了明朗的笑容。500亩试验田全面丰收,最低亩产2000公斤,最高亩产7000公斤,收益超过400万元。


何家庆看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金光大道,他计划再一次走进大别山。


这时,有人告诉何家庆:西部山区比东部山区还要穷。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从小立志为人民服务的何家庆把这话深深地记在了心里,他萌生了自费西南行的想法。



1998年2月的一个清晨,何家庆给妻子和女儿留下了一封信:


何禾吾儿,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已经离开家了,带着一只不太听得见的耳朵和病痛离开了你和妈妈。


请原谅我事先没跟你们商量,并带走了我的全部积蓄。


此次之行,我思索良久,准备十余年。西部的贫困情况比东部、大别山区更糟糕,我知道此行意味着什么,倘若不幸,这封信算是我对你最后的交待。


此时的何家庆已经49岁,身体出现了病痛,耳朵也不太好使。


何家庆带着自己16年的全部收入,共计27720.8元。背起那个早已褪色、打满补丁的帆布背包,怀揣着一张地图和一张《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县名单》,再一次启程了。


这一走就是305天,这一走就是31600多公里。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108个县,207个乡镇,426个村寨……



何家庆自费扶贫大西南,可谓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


何家庆步行到鄂西地区时,无处投宿,就在山神庙和农家的猪圈里过夜。


在贵州的雷公山,因为寨子里的人不接受何家庆,他只好回头去另外的寨子。没想到,却遭遇了土匪。


两个赤膊的汉子,一个拿着刀顶在何家庆面前,另一个把他的衣服扒开,抢走了3000多块钱。


从那以后,何家庆每天只能吃一顿饭,饥饿难当的他,只好去找当地农民讨要喂猪的猪食吃。


何家庆为了拍摄野生植物的照片,不幸被毒蛇咬伤。


他躲到山上的破庙里,第二天腿肿得老粗,到了第三天,被咬的那只腿开始发黑、发亮,丝毫不能动弹。幸亏路过的放牛娃送给何家庆几块红薯,帮他捧了点儿水喝。


何家庆在这个破庙里休养了一个多星期,幸亏他自己懂得用草药敷在伤口的位置。直到一两个月后,被咬的腿开始慢慢消肿,才能正常走路。



深山老林里,很少有人家,何家庆饿得不行,偶尔在路上捡到一块发霉生虫的饼子,他也吃得很开心。


何家庆从湖北恩施去重庆奉节县的路上,他为了搭便车,被骗到黑窑里当苦工。枯瘦的双手砸了一天的矿石,被磨得满是血泡。


在云南大理,何家庆因头发长、胡须长,衣衫褴褛,被当成流浪汉抓到了收容所,遭受了一顿拳打脚踢。


有一天,何家庆感觉到自己气数已尽。他硬撑着虚弱的身体,艰难地走到一个公共电话亭,拨通了家里的电话:这一次,我大概是要不行了,我想听听女儿的声音。


很多人都想不明白,啥事儿值得如此卖命?傻不傻啊?


何家庆曾这样回答: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切都是我自讨的。如果说这是傻子,我心甘情愿。


恐惧和疲惫一直都在支配着瘦弱的何家庆,他慌过、怕过,只要大难不死,他歇一歇又上路了。


湖北省鹤峰县的魔芋种植户非常多,五里乡粮站为了种魔芋贷款24万元,这么大的投入,结果到了秋天却颗粒无收,站长急得吃不下睡不着。


何家庆得知后,二话不说,立马赶去考察。他对土壤、气候、栽培技术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很快就找出了症结所在。



站长拉着何家庆的手舍不得松开,语无伦次地说道:“你真是及时雨宋江啊!要是去年你能来那该多好!”


在重庆的酉阳县,连续好几天大伙都拉着何家庆,白天去地里看芋苗,晚上组织大伙听课。何家庆有天晚上,讲得太投入,一下子讲到大天亮。


体力不支的何家庆累倒了,高烧不止。


1998年12月,何家庆带着满身伤痛回到了合肥。此时的他体重只剩下40公斤,比出发时整整瘦了20公斤。


何家庆这一趟西南山区之行,为2万多户“芋农”进行了技术培训,发现了17个魔芋品种,证明了魔芋的故乡在中国。


他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让百姓从填饱肚子到鼓起腰包。


从此,何家庆拥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魔芋大王”。



1999年,媒体报道了何家庆的事迹后,他成了“红人”,国家奖励给他10万块钱。


那个年代,10万块钱可以在合肥买一套相当不错的房子。


这个“抠门”的老头子,从没对自己大方过。他那10万块钱奖金,全部捐给了贫困地区的孩子。



他依然顶着一头鸡窝一般凌乱的发型,消瘦的脸颊连一副眼镜都架不住,就松松垮垮地挂在鼻梁上。


他依然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破旧不堪的涤卡中山装,依然穿着一双解放鞋,依然在学校食堂里吃着馒头,喝着稀饭,每顿饭不超过2块钱。


很多人都说:“钱不给自己花,也不给妻子女儿花,哪里有他这样做事情的?像他这样天天扎在贫困山区,这哪是堂堂大学教授该有的模样?一点前途都没有,真是傻到家了!”


何家庆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总是抿嘴一笑:很多事情是无价的,只要懂得感恩,知识的价值,人的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唯有解决山区的贫困,让更多百姓走上富裕才是我心之所向。


何家庆早已把“感恩”二字,刻进了他的骨子里,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2019年,已经70岁的何家庆,依然奔走在安徽潜山扶贫调研的路上。这一次,死神没有放过他。



因体力不支,突然晕倒在路上的何家庆,被送往医院。一检查,发现已经是癌症晚期了。


躺在病床上的他,枯瘦如柴,多年的奔波劳累,他的身体严重透支,所有的器官都已经损伤了,唯有眼睛还有些用处。


何家庆硬撑着坐起来,用短促又虚弱的声音录下一段视频:我去世后,把我的眼角膜捐献给贫困山区的儿童,希望孩子拥有明亮的眼睛,看看祖国的未来。



何家庆的妻子和女儿含着泪,支持他最后的决定,如同支持他几十年走过的漫漫扶贫路一样。


2019年10月19日,何家庆与世长辞,他终于不用爬高下低,披荆斩棘,终于可以歇歇脚了。


何家庆这一生;


对于家庭,他虽有亏欠,却给自己的女儿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对于贫困山区的百姓,他是久旱里的甘霖,带给他们希望。


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我们很难想象会有人,像何家庆这样,甘心清贫孤寂,与名利绝缘。



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人民的儿子,他用这一生回馈人民,正如他生前给自己写下的挽联:


我走了,无须作祭奠,无须泪挂腮两旁,无须那一纸挂墙告悼书,请忘掉我吧!泥土或白雪,一切都回归土地,我会从这土地里生长。


. 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