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唐代李世民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空前绝后的盛世。而作为大唐盛世的奠基者、贞观之治的开创者,怎么也绕不开唐太宗李世民。
在所有的千古一帝中,李世民是个十足另类,名为守成之宗,实为开拓之祖,武功为唐朝君主最高,偏偏最后得了一个文皇帝的谥号,修其治平成为儒家最理想的华夏帝王,又顺便给自己找了个天可汗的兼职。
纵观唐太宗李世民,他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秦王”与“唐太宗”两个时期。
秦王时期: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招兵买马。同年11月,李渊大军直奔关中,攻入长安,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皇帝,遥尊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的杨广为太上皇。与此同时,19岁的李世民也走向这个乱世的旋涡。
唐朝建立之初,各方强敌虎视眈眈。东面的郑王世充与瓦岗军在洛阳大战,而在西边,割据金城(今甘肃兰州)的「西秦霸王」薛举也是唐朝的心腹大患。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世民开始带兵西征,同时也是他辉煌的开始。当时薛举生病去世,其子薛仁果继位。薛仁果号称【万人敌】,勇动不在其父之下,却生性残暴。吃过骑兵亏的李世民到了高塘,并没有立即和薛仁果对攻,而是坚持守城,与城外的薛仁果相持了两个多月。随后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带领主力部队对薛仁果大军发动袭击,惊慌失措的薛军接连溃败。走投无路的薛仁果只好向李世民投降。此役后,李世民转战各地,平定秦凉、力保河东,解决了唐军东出、南下的后顾之忧。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东征来到洛阳城下,与王世充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战。王世充不敌李世民,退守洛阳城。唐军发动大军昼夜攻城,但王世充在洛阳城布下精兵,设置守城器械倒也一时难以攻下这座坚城。
王世充的军队被围困多日,士气一蹶不振,看着眼下战局愈发的严酷,王世充只能向河北的窦建德(夏王)求援。窦建德也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亲率10万余大军南下一路来到洛阳东边的门户——虎牢关。
得知窦建德向洛阳进军的李世民,决定围城打援。他留下部分军队继续围攻洛阳,自己则率精骑3500人奔赴虎牢关。
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创造时机,亲率骑兵冲锋杀入敌阵。窦建德仓皇迎战,被打得措手不及,部下顿时四处逃散,窦建德被生擒。
虎牢关大捷后,李世民随即回师洛阳,与其他军队合兵一处,围剿王世充。王世充眼见城外夏军已败,手下将领也不愿随他突围,自知大势已去的他只好开城投降。
至此,李世民一战平定郑、夏二王,使唐朝基本统一北方。李渊认为,当时已有的官职无法彰显其荣耀,特封李世民「天策上将」。这一年,他才23岁。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李渊建立唐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 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时期
公元626年9月4日(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从此开启了太宗时期。
受隋朝的影响,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励精图治,创造贞观盛世,使大唐的国力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状态。能取得这样的政绩,笔者认为主要得益于李世民的以下几点:
第一,审时度势。玄武门兵变之后,身在定襄牙帐的吉利可汗也知道了这个消息。俗话说,趁你病要你命,这么好的机会,不能不去敲个竹杠。吉利可汗集结20万大军主力向长安进发,同时派出偏师向太原方向进军,牵制唐军主力。吉利可汗似乎也没有预料到此时的唐朝竟然如此弱小,几战之后,竟然直接打到了渭水河畔,直逼都城长安。
800年前,汉高祖初定天下,被匈奴人在白登山围困七天七夜,此时此刻,太宗被突厥兵临城下,似乎和汉高祖一般。但太宗不畏凶险,亲身出现在渭水河畔,用反间计瓦解突厥的联盟,并和突厥签订了渭水盟约。
一生都在战斗的唐太宗哪里受得了这样的气,但受限于国力,无法主动出击突厥,只能暂时跟突厥言和,向突厥称臣纳贡,然后修养生息,增强国力,蓄势等待机会给突厥致命一击。
忍了三年的太宗顶着水灾、蝗灾、零星叛乱,硬是把大唐国力撑了起来。同时也等到了机会:突厥发生了几十年难遇的雪灾,还引发了内乱。看准时机的太宗皇帝随即派出李靖并统兵10万,分道出击突厥。此战,太宗皇帝不仅开拓了疆土,吉利可汗也在长安开启他了载歌载舞的后半生。
第二,勤勉务实。玄武门兵变夺取帝位后,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这一切都给百姓创造了一个安康的生活环境,这才有了强盛的综合国力。
第三, 虚心纳谏。比较出名的例子大概就是魏征和太宗了,魏征是名垂千古的极品降臣,对魏征来说,命可以不要,但刚正不阿和正直的性格不能丢。因此魏征常常要对太宗进行建议,只要他认为对的建议,哪怕是当时伤了太宗的面子,魏征都会直言不讳的提出来,而太宗也许当时一下子非常不爽,但也会虚心的接受。最后太宗在魏征死后更是发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感慨之言!
第四,包容的性格。太宗真心感激功臣良佐们对自己的成就,他不以地位压人,不以杀戮树威,不以兔死狗烹的办法对待功臣。太宗拿出高官厚禄、凌烟阁留名这样的奖励,与他们共享后人对贞观之治的仰望。君臣一心,栉风沐雨已开清明之士,人性的光辉这个词本不适用于皇帝,然而在贞观,君臣却是光耀千古,君明臣直,彼此成全。
他所创造的史无前例的大唐辉煌,在时隔百年千年之后,全世界很多地方还将中国人称为唐人。
自信、包容、豪迈、强盛……这是1000多年后的人们回顾历史时为唐朝赋予的人格化特写,每一个都像极了他的个性。千年国史,有这样一个君主,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闪光点,像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了千年春秋。